在阅读本文前,编辑要——
郑重声明
一、文中哪儿说的不对,别喷别骂别指责,可以留言讨论。有牛大家一起吹,有杠大家一起抬。
二、文后的留言评论,请用你们村儿的方言打字,别担心大家看不懂。都是附近的老乡亲,谁还没出过门啊?
三、如果觉得写得好,果断按下文后的打赏按钮,咱都拆迁户了,还能在乎这三块五块滴?得到犒赏,编辑以后干活更卖力气!
下面进入正题——之所以想说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容东”平台前几天发表的一篇文章——《雄安54个已消失的征迁村图片,值得收藏。》(点击蓝字阅读)文章发表后引发了读者的共鸣,现在该文阅读量已经超过三万。文章发表后,编辑在和朋友聊天时聊到了容东方言口音的话题——好友周老师在转发朋友圈时也提到了这个话题——
“容东安置区全部就位后,会出现两种方言口音:1.唉呦妈呀,可累死啦!2.我吔,真屎嘚慌!解放初期的北京,居民结构也是如此,主要来源于黄河以北地区厂家的学徒工和私家做小买卖的商人,另一部分就是长江以南战后留京的转业军人,比雄安新区更“杂姓”,纯粹象一支“多国部队”。由于上辈人绝大部分都已“离去”,如今的北京居民口音基本统一了,那么雄安新区还需要多少年才能与首都融入一体?”编辑想,以后数万征迁居民都搬进容东,而且是有可能打乱村建制分散入住,一出门哪村的口音都能听到,还真是挺有意思。所以就产生了写写容东方言和口音的想法。
哦,下面才真正进入正题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各民族融合发展的五千年历史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方言。这些方言既各成一体,又融会贯通,每个省的口音不一样,每个县不一样,每个村也不一样。雄安三县一共个行政村,就可能有种方言的口音。有的村里,村南村北、村东村西的口音风格都不一样,如真这样,那雄安的方言就不止种了。
雄安三县的方言口音,因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差别,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县南县北、县东县西都有很大差别。容城的口音与雄县、白沟、定兴、徐水的方言相融合;雄县的口音与白沟、霸州、文安、任丘相融合;安新的方言口音,涵盖了徐水、清苑、高阳、任丘的方言特点,在安新县城和三台,又有着自己的特色方言口音。
同是“雄县”俩字,容城人说时雄字3声,县字1声,后面一字音调上扬,读“xiǒngxiān"。雄县人说时首字较重,尾字较轻,读”xiōngxian"。安新人说时,两字好像都很轻,又好像都很重,感觉有什么回味没说出来似的,反正也不怎么好听。
一句普通的惊叹语,容城县城人说“我亚吆!”容城东边的人说:“我妈耶!”安新县城人会说:“我日他奶奶滴唉——”
下面回到正题中的正题——说说容东安置区方言口音的组成。咱们先上图——
声明:本图不代表征迁安置规划上图是可能回迁到容东安置区的雄安本地征迁村(含部分分步征迁村居民)的略图。图中示意的本地方言口音被编辑分为5个部分。5个类别里口音各有不同,但总体相近。
1、安新北口音。包括安新县大王镇的四个六、大王、小王、向村、南河、小王营。接近于安新县城口音,典型特点是“sì”、“shì”不分。
2、雄县口音。包括容城县平王、昝村、沙窝、赵村、古贤、羊定、郭村、三小王、李郎、留通等村,口音接近于雄县。
3、白沟口音。包括容城县的南王昝、北王昝、王家营、李家营、东张庄等村,他们的口音接近白沟、东马营。我记得白沟人用得最多的口头语是“cào”。
4、容城口音。这部分主要是指容城县八于乡征迁的村庄,这里和定兴县隔河相望,多少回沾一点定兴味儿。容城县城的口头语是“我亚吆”,这一片不知道有没有。
5、容城东口音。或许这一片的口音真能代表容东方言口音了。因为这一片不但包括容城3个乡镇的村庄(马庄、胡村、东西里、罗河、孙村、大河、张市、王路、留村、南阳、北阳、晾马台、辛庄、三连庄等),还包括安新县北边的6个村庄(大阳、小阳、西阳、于庄、尹庄、北张庄)的口音。点状、线状、三角状,怎么分布的都有,实在有点大。这一带口音虽然有小的差异,但大的方面基本相同,都差不多。这一点有点神奇,从大阳到三连庄、从马庄到三连庄,开车都需三四十里,说话口音竟然差不多,缘分呐!
差点忘了说了,这一片以前的口头语是“niábi"。从小就听过一句俚语:“于庄儿的口头语儿,不挂niábi不够本儿。”
还有一点现象特别有意思,就是两个村相隔几里,口音却大不一样。比如大阳和留通、马庄和白塔、大河和沙窝、南阳和大先王,相距不远,口音迥异。而在一些交汇融合的地带,有一些村庄承载了方言口音过渡的地位,比如容城八于乡的薛庄、李庄、张庄,大河镇的南文营、南文、郑村,晾马台镇的南、北剧村,安新的北张庄村等。这个在上图也有标注。
所有的地域方言口音,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过程里,通过劳动、生活中与周围人的交流、融合,逐渐形成的。说实话,这也是一份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保护。
记得在年12月份,笔者作为本地文化爱好者应邀参加了雄安集团生态公司青年干部座谈会,与他们交流雄安本地文化。我发言的第一句话是:“首先,我要恭喜大家……恭喜大家今天能听到正宗的雄安新区启动区的方言土语。……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一段话下来,打破了初次见面的拘谨,然后就用村里话和大家交流座谈,效果也蛮好的。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部分。周长山老师说“如今的北京居民口音基本统一了,那么雄安新区还需要多少年才能与首都融入一体?”他的意思大概是:需要多长时间,雄安新区的口音能够统一?或者说我们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方言土语,是否还能传承下去?
按照规划,容东片区会容纳近二十万常住人口,其中征迁安置居民七八万。仅占三分之一的本地回迁人口尚且操着不同的口音,另外三分之二外来人口的口音也就可想而知了。将来的容东,或者说雄安,会成为汇集所有中国方言的地方,很多很多的方言会在这里交流、融汇、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语言也会不断变化。现在学校使用普通话教学,许多孩子在家里也用普通话和大人交流。以后,他们或许不再会说村里的土话了。而我们许多大人,一口乡音再难改变。不过,编辑真心希望我们的乡音能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下去。乡音,永远都是听一句就觉得亲切的。
期待老乡亲们在文章后留言评论,可以说土语,但必须文明。交流得多了,没准儿咱们也能弄出一篇学术论文来,让将来研究语言文化的大学生们参考一下!
也许有人会说:“还nèng论文?玩了个蛋七八,净吹牛bi。”我会说:“你才玩了个蛋七尼,你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啊?”
往期推荐
容城,又有8个古老的村庄即将征迁!
雄安54个已消失的征迁村图片,值得收藏。
回迁时想买家具的乡亲,要长个主意!
大王记忆喜欢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