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调又叫“娃娃调”、“侉丝弦”,起源于元末明初,是梨园界号称“五腔(老调、丝弦、梆子、哈哈腔、河西调)班”的其中一腔,因形成于河北省黑龙港流域的滏阳河以西,故定为“河西调”,曾广泛流行流传于冀、晋、鲁、豫、京、津及东北三省,现在安平县的野营村是河西调剧种的主要承载地。该剧种具有品韵优美,道白清晰,锣鼓经用恰切,舞台布景鲜丽,弦板托衬垫补精妥,台词中插科打诨颇具喜剧色彩。虽然独具艺术特色,但却并未被载入梨园大家庭中,而今已成为近乎消亡的弃儿。
河西调于清雍正年间传入博陵古郡,经安平县,特别是野营村几代先人尤以艺人马东江为最的鼎力传承,使这株艺火辉熠星光。河西调体现了韵、白、鼓、乐的完美结合。音韵结构是长短曲牌体,最典范的腔韵设计为“三、三、二式”,八句为一完整唱段。人物道白以普通话为主,兼用方言。乐队(文场)伴奏以板胡、膜笛、盘笙三大件为核心,另有二胡、三弦、阮等管乐配合,换调不换弦;打击乐(武场)以鼓板、锣钹、镲为载体,运用导板头、鼓头、冲头、小锣开头,长锤、水底鱼等十多种“锣鼓套”应工。河西调表演空间宽阔,进大剧场,舞美布景,灯光安排均可适置;入乡野村户,小行头打理开戏便唱。即使到农家地头,也张口有戏,故被百姓誉作兼具河北梆子高亢刚劲与丝弦老调委婉动听的“撂地就来”的梨园奇葩。多年以来,河西调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常年舞台演出的剧目达五十多个。主要包括《凤凰山》、《闹花园》、《书洞房》、《卖绒线》、《常小打鱼》、、《指路》《夸楼》、《煽火炉》等,这些剧目绝大多数为河西调所仅有。今年63岁的王树桥,现任安平县野营村河西调剧团团长,苦心孤诣地撑起剧团近四十年。据王树桥介绍,剧团现有25人,参演人员最多时达八、九十人。演出范围除周边地区,还有山西阳泉、河北省元氏、定州、任丘、南宫等地,平均每年能有一百个台口儿。然而,王树桥表达了他的担忧:眼下最大的困难是没报酬、没人学、经济来源不足,也没有活动场所和演出舞台。他说:“这门艺术必须得发展,不发展就会断档失传。”面对发展的困境,野营村党支部书记马小伟说:“河西调应该成为中华戏曲家族中的一员,因为它具备了作为独立剧种的多项重要元素。我们有责任让这个舞台骄子在文化大发展,国粹更耀目的和谐盛世中,焕发出光掩前史而辉耀未来的奕奕神采。”为此,他积极努力,先后通过县、乡有关部门为剧团争取来“行头”、“锣鼓”,并鼎力把河西调申报成为衡水市批准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源自:衡水电视台衡水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