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印发《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疫情这个特殊教材,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引导学校师生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与人民共命运、和时代同步伐。
河南高校一线思政教师第一时间响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引导广大师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
01疫情是灾难、是考验、亦是教材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嘉尧疫情是灾难、是考验、亦是教材。在战“疫”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都在思考、都在行动、都在成长成熟。这场全社会的行动所引发的思考与课堂里的教学有着很不同的效果。
在抗“疫”过程中,我和同学们都感受到党中央的领导力量——坚决、果断、科学、扎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毋庸置疑,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才有如此大的能量,统一协调,共克时艰。
在抗“疫”过程中,白衣天使和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同学们见证了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文宏等科学家为防控疫情所做出的贡献,更加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有的同学参加了志愿者战疫服务,还有许多同学虽然宅在家里,却没有虚度时光,坚持看书学习或复习考研。他们心里明白:疫情终将过去,待到春暖花开,学习知识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此次疫情告诉我们,地球上最小的微生物——病毒,对人类社会造成如此之大的伤害,警示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法则,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积极营造人类和自然的和谐演进、发展环境是充分、必要的条件。这次疫情是一场重大的自然事件,也是一场重大的社会事件,敦促人们清除浮躁,静下心来,深刻且独立地思考。
教学相长,欣慰地看到今天需要老师保护的学生,不久的将来或许就是保护我们的卫士。作为思政老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愿和同学们一起前行,成长成熟。此乃高校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
02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生活中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郭武轲按照“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我认为,作为起到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思政课教师,在线上教学要做到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做好中央政策的宣讲者。教师应结合身边人、身边事,积极宣讲中央的决策部署,把中国共产党在抗疫斗争中的坚强领导和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清楚、讲明白,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使青年学生同党中央同频共振。
第二,做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抗击疫情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许多鲜活的事例,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与典型人物事迹、案例等育人元素相结合,传递出思政教育的正能量。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从中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历程出发,挖掘从磨难中奋起、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将中国人最为朴素的“家国情怀”与“抗疫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深入理解“四个选择”的问题,深刻领会“没有大国崛起,何来小民尊严”这一道理,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生活中。
03疫情无情,育人有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范益民
多难兴邦,如何讲解好“疫情”这本最好的教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和报国志,增进青年大学生们的四个自信,这个话题一直萦绕在本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授课之中。
案例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解中国抗“疫”过程,以感人的故事、鲜活的案例为教学载体,通过呈现钟南山院士的知识分子担当、普通民众的拳拳报国之志、火神山雷神山的高速建设,旨在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举国民众的众志成城,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和理论双向互动中,增进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政党的高度认同。
互动讨论。课堂教学中,本人善于设疑,以理论释疑。面对西方少部分媒体对中国疫情的污名化现象,通过设置议题,中西制度比较,师生讨论互动,升华了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知,进一步增进了学生们回应现实难点、疑点、热点的解答能力。
课堂展示。聚焦国家在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热点问题,培育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能力,我安排了在线实践课题:《重大疫情下,你眼中的中国力量》和《弘扬正能量,共同战疫情》,学生以微视频、ppt等多元化的形式,较好展示了他们的深度思考和个人担当,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网络课程实现了让学生从较为闭锁的家庭生活,走向富有张力的社会大舞台。围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从显性灌输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理论,到逐渐引导学生主动汲取理论、主动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教学范式转变。
04从制度与治理的优势中,坚定学生的信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韩霞在这场全民防疫战疫阻击战中,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主战场是课堂,我认为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制度与治理三个维度来展开教学。
从历史对现实的观照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写下的多部战“疫”的壮歌。当前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唤起学生的爱心。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我们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环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行业都有战“疫”的模范,每个地域都有战“疫”的英雄,他们的行动就是爱国主义在新时代最好的呈现,他们的事迹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和平时期更有力量。
从制度与治理的优势中,坚定学生的信仰。在这场全民战疫中,有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领导,有中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彰显。疫情考验了我们,疫情也使我们更加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05志愿服务担使命,思政课堂战“疫”情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化研究学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刘金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个个白衣天使向死而生,和死神赛跑,以生命护佑生命,为生命接力,谱写出一曲曲生命至上、大爱无言的英雄赞歌;一批批共产党员舍身奋战、冲锋在前,用奋斗和奉献践行入党铮铮誓言;一群群普通群众“逆行”而上,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疫情摸排调查,守护着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逆行者”的英雄壮举温暖着、感染着、激励着、召唤着我,我也要做一名社区志愿服务“逆行者”!
社区志愿服务没有舒适的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个小小的临时搭建的遮雨棚。在四次社区疫情联防联控志愿服务中,我在寒风中为进出居民和车辆查验证件、体温测量等。我用真实而平凡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契机赢得了同学们的共情共振,积极引导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