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无法找寻到尸骨的耶律阿保机之墓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墓,潜藏于辽祖州城遗址西北公里外的环形山谷之中。祖州城,是为阿保机的守陵人所建造的,其基本面貌与辽上京城遗址相似:夯土外城尚存,墙体高出地面6米,城内建筑基本荡平。然在其西北角上,有保留下一座石头房子。有历史学家考证,此屋乃阿保机停灵所用,冬冷夏凉,如天然冰窖。于是,辽祖州城遗址也被后世统称为“石房子”。阿保机墓区风景极佳,地宫墙身、享殿遗址,甚至残破的石雕大龟趺皆在。只是,来一趟颇不容易,驱车过来费油甚多,徒步来回更不是闹着玩的。以辽代最宏伟之古塔来印证其盛世风貌的中京城遗址
辽中京城遗址,距离内蒙古宁城县城区不远,有班车能开至其附近。据史料记载,辽朝统治者为了方便与中原汉族地区的交往,在澶渊之盟(年)以后,利用北宋政府提供的岁币(对于财力雄厚的宋廷而言,其实并不算多,且通过经贸往来还能捞回去),征集燕云地区的能工巧匠,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年)营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陪都,且命定为中京大定府。此城的建设规划,基本属于北宋东京城的高仿。城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此后,随着朝代更替,辽中京先后成为金代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大宁路、明初大宁卫。至永乐元年(年)卫所撤销,这里才渐渐衰落下去。而今,辽中京遗址的夯土高墙尚在,城内的各种设施却已荡然无存。还好,两座辽塔尚且留存。其中,造型精美、雕刻繁复者的大明塔,因其74米的高度(夯土台基6米),成为目前存世的辽代第一高塔,亦是上京城遗址的地标建筑。曾经的幽云十六州,或许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走
以前读过一本关于宋史的普及性书籍,写道精彩处,作者甩上一句:“大宋子民们知道,他们的燕云十六州永远不会真的回来了”。看罢,我乐了,估计北宋的“子民们”在天有灵,也会乐出声来。燕云十六州,这是哪儿的叫法?按照他们的话语体系,那里一直是被称为“幽云十六州”的。只有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国,才会把幽州唤作燕京。其次,十六州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除了北宋末年,十六州被全部收回过一段时日外,在辽宋对峙的绝大多数岁月里,只有14个州留在了辽境之内。其余两州,则早已在后周武帝之时被中原王朝拿到。
(山西应县木塔,国内唯一留存的辽代木塔)
(位于山西大同灵寿县境内的辽代觉山寺塔)
(位于河北涞源县城区的阁院寺辽代文殊殿)
(天津蓟县境内的独乐寺辽代观音阁)
某年冬初,
[1]我从河北河间(瀛洲)出发,[]乘长途车至任丘(莫州)[3]再转车达涿州[4]乘北京公交远郊线路车至北京(幽州)[5]续转远郊车,先后至京郊的顺义区(顺州)[6]密云区(檀州)[7]延庆区(儒州)[8]返京后乘京包线火车至河北怀来县(沩州)[9]宣化区(武州)[10]山西大同市(云州[11]再换乘同蒲线火车,[1]至朔州市(寰州与朔州)[13]转长途路到应县(应州),[14]再返河北蔚县(蔚州)[15]东北入涿鹿县(新州)[16]待回京后再乘长途车至天津蓟县(蓟州)这16个州就算是完整走了一圈。其中,瀛洲、莫州皆在大宋国境之内。而宋辽两国的边境线,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则是东起天津海河口,沿着河北霸州市、雄安新区、容城县、保定徐水区、河北满城、完县进入山西繁峙、代县、山阴、岢岚等地。当然,这是以宋朝的边界区域而言。据史料记载,辽宋两国之间的边境,是由湖泊、沼泽、地道、边墙和料敌塔等组成的。其中,定州塔可谓是标志物了。
改变了辽宋两国攻守态势的岐沟关大战,而今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岐沟关遗址,位于河北省涿州城西南0公里松林店镇岐沟村。其西南4.5公里为南拒马河,东北6公里为北拒马河,西临古运粮河故道。关址南北长约米,北边缘东西宽米,南边缘东西宽米。土墙夯层厚10-1厘米,夯窝直径10厘米,棍眼直径10厘米。夯土层中存有战国、汉代及唐宋时期陶瓦片,城外曾出土大量铜箭镞等战争遗物,表明此地为古战场。据《日下旧闻考》载:晋王存勖天成十年遣周德威出飞狐攻燕,与镇定兵会于易水,进攻祁沟关。宋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与辽将耶律休格战于祁沟关。由此可见,岐沟地势险要,历代兵家必争。当地人称,古代岐沟曾称岐沟府,后改岐沟关,还称沟现在叫岐沟村。旧志资料称此关址建于唐末。而今,作为涿州地区最具历史文化传统的古村,留给世人的,除了一道损毁殆尽的夯土城墙之断面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值得探寻的遗迹了。听当地的老人讲,进村的新修牌坊旁之土路,就是曾经的古城墙台面。随着一次次拆城及平整土地的运动,导致如今的岐沟关,连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点痕迹,也都即将不复存在了。目前所剩无几的夯土城墙,已经禁不住几场风雨的侵袭。如果不加保护的话,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岐沟村的民众,就只能生活在对于往事之追忆当中了。被当作料敌塔使用的华夏大地最高塔——定州开元寺塔
建成于北宋乾兴元年(10年)的定州塔确实很高。以前乘坐京广线的火车,只要路过定州古城,便能见到~在一片低矮的平房丛中,矗立着一座敦敦实实的古塔。此塔大名曰开元寺塔,是建在高大台基之上的,有十一层,塔基外围周长一百二十八米,高达八十三点七米,乃~除却已毁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和明代南京琉璃塔外的国内最高砖塔。定州塔身为八角形,平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显得雄伟大方,秀丽丰满。开元寺塔虽为佛塔,然造塔者、捐助香火钱者,都是守卫大宋边境的将领与士兵。难道此塔是用来祈福保命?即便是祈福,也没必要建得如此之高耸。翻阅《宋史》,我发现其中有“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惟定州最重”的说法。定州“实为天下要冲之最”。
于宋代,定州乃是北部边防要地,与契丹相接,经常发生战事,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敌情。
此塔高耸云端,登塔远眺,可瞭望契丹之动静,故又称“瞭敌塔”。所以,开元寺塔的第一功能,大概就是瞭敌了。
试想当年之辽宋边境,就是沿着如今保定之北的徐水、雄安新区至天津一线排布的。
在辽国南境上之古塔,最靠近其边境线的,于山西是应州塔,在河北则为易州的荆轲塔、泰宁寺塔、西关千佛塔与体量甚小的永清石塔。但这些塔都不比开元寺塔更高。
开元寺塔的瞭敌之效一目了然。依据而今的说法,便是“永清塔南无辽塔”、“若院村塔(位于代县)北无宋塔”。在文物资料中,也将顺平县东北部的武侯塔定为辽塔,这就有些奇怪了。一座始终存留在宋朝国境线之南的古塔,于何时变成了辽塔呢?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其宋塔的身份。起码,还能找寻到一处比定州塔更接近边境线的古塔。
载入史册的澶渊之盟,如今只剩下的一座古碑
儒家思想自孟子开始,讲究“舍身取义”,像澶渊之盟这么“丢人现眼”之事,自宋代以降都是受到谴责的。然当事人却不一定这么想——起码宋真宗与寇准,都无此丢人之念。
于是,便有了至今唯一存留的“澶渊之盟”的实证——位于河南濮阳县城中的《回銮碑》,亦名《契丹出境诗碑》。碑文由宋真宗所撰,书写则由寇准完成。此碑就在真宗驻跸澶州时所使用过的水井边,而今碑在井亦在。只是《回銮碑》仅存一段,然依旧珍贵。
推荐阅读
舞从敦煌来
旅游该怎么玩?
两会代表谈研学旅行
旅游中别和大爷大妈们较劲了
导游是旅游行程的灵魂,不可或缺
太牛了,这才是研学旅行的意义
梁祝、兰亭、猴王、茴香豆
一个打了砖家脸的导游
卖烤鸭的导游栽了
颐和园的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