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抗战精神永放光芒!雁翎精神永放光芒!”
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河北省有位于白洋淀文化苑景区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这是河北省雄安新区唯一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由民营企业家袁大炳投资建设的全国首家民办红色旅游景区
座落在白洋淀文化苑内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始建于年,是安新县民营企业家袁大炳投资数千万元建设的民营红色景区。
该馆建筑面积平方米,馆名由曾率部驰骋冀中战场的开国上将吕正操,在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纪念馆分设“序厅”、“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端岗楼拔据点”、“惩处汉奸为民除害”、“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等18个主题鲜明的展厅。通过大量翔实、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实物与形象雕塑,以及运用电光声、三维动画立体成像、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艺术手段,再现了闻名中外的白洋淀雁翎队神出鬼没、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地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光辉战斗历程,领略昔日烽火硝烟,见证雁翎队英雄事迹,展现雁翎精神感人风貌,成为不忘历史、歌颂英雄、教育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洋淀红色之旅的新亮点。
纪念馆以“红色”(雁翎队纪念馆)为依托,借助其它资源成为红与绿(世界名荷园、西淀风荷等自然生态)、红与古(水围行宫、敕赐沛恩寺)、红与蓝(天蓝水清、碧波荡漾)、红与俗(嘎子村民俗风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形成综合性品级高的旅游产品,具有叠加的特点,比单体红色旅游景点有更大的吸引力。几年来,许多单位经常专程前来为预备党员隆重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或者在这里举办省级“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与“革命圣火火炬接力”活动。
目前,该纪念馆已被命名为河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学“德育基地”、民营企业家“传统教育基地”,保定市统一战线、民营企业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新县“国防教育基地”、“民兵传统教育基地”,河北农业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省职工医学院、河北大学等相继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显现了政治思想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培育了爱国情,激发了报国志,感召着爱好和平的人们去努力追求美好的未来。
座落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文化苑景区的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里展出的照片:
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里展出的照片:
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号召军民抗战。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里展出的照片:
战斗在冀中抗日前线的中共将领,
自左至右:林铁、杨成武、金城、李志民、罗玉川。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里展出的照片:
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左)、副司令员孟庆山将军。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
介绍了当年白洋淀人民英勇打击日军的光辉事迹。
在抗战中牺牲的安新县委书记侯卓夫烈士。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展览大厅。
年雁翎队使用过的船只和日军山炮。
展示雁翎队战士风采的雕塑。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里展示雁翎队将士事迹的展览。
“荷花淀派”代表人物孙犁著《荷花淀》简介。
徐光耀创作《小兵张嘎》简介。
位于嘎子村的《徐光耀文学馆》。
孔厥和袁静夫妇合著的《新儿女英雄传》简介。
树立在白洋淀文化苑景区内的新华社老社长、
通讯《雁翎队》作者穆青书《内藏十万甲兵》石碑。
时已入秋,可白洋淀文化苑里,荷花依然盛开。
重在展现华北明珠白洋淀旖旎风光的序厅???来到纪念馆序厅,只见迎面屏风上的画面是以淀区景色为背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白洋淀的旖旎风光。游客可以看到身姿矫健的雁翎队员们,正娴熟地驾驶小船,形成人字形划行在广阔的白洋淀水面上。从画面上,人们不仅看到波光粼粼的淀水,纵横交错的苇塘,而且欣赏到雁翎队员的勃勃英姿。在展板上展示的图片,就是白洋淀的秀丽迷人自然景观。抗日战争爆发前,白洋淀人民就在这块风景秀丽的水域上辛勤劳作,过着美好的田园生活。
巧手织云锦,白洋淀渔家姑娘织席忙,白洋淀苇席久负盛名,以产量高、质量好、销路广闻名全国。说起白洋淀的苇席,人们自然会想起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名作《荷花淀》,文章的开头这样写到:“月亮升起来了,院里凉爽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织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描写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质地柔韧、色泽洁白的白洋淀席那诱人的魅力了。
千亩荷塘满淀飘香,游白洋淀,自然少不了观赏荷花,坐在船上,掩映在荷花丛中,人与荷花相媲美,成为淀上出水芙蓉,给你一种别样的感受和情趣,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觉,在这里体会是最深了。
秋未冬初,是白洋淀芦苇收割的时节,金黄色的苇杆、苇叶、银灰色的苇絮,落英缤纷,芦花飘荡,也是大家欣赏自然风光的一个亮点!???
第一展厅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依据,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抗战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组照片集中反映了侵华日军年7月7日对卢沟桥发动进攻,以一名日军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进行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这是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上奋勇还击的场面,及北平、天津、保定相继沦陷的情况。
第二组照片则突出反映了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情况,朱德同志号召全军指战员将抗战进行到底,毛泽东同志撰写了指导我国抗战的《论持久战》,八路军东渡黄河,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抗日斗争中去。
第三组照片反映了吕正操在中国开始抗战前夕,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列,同年10月遵照中共北方局指示回师北上抗日,脱离国民党军,率部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任司令员。此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孟庆山受中共中央派遣,回到家乡冀中,在高阳、蠡县、安新、任丘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组建河北游击军,任司令员。之后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在冀中省委领导下相互配合作战,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吕正操任八路军三纵队及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从此,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白洋淀刘克忠、贾桂荣组建我人民抗日武装小八路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殊死斗争,以上图片便是这场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吕正操司令员和夫人刘沙在冀中的合影,刘沙是白洋淀人,白洋淀水美、景美、人更美,难怪留下吕司令托人写条子“老吕想追你,望找他一谈”一段插曲。年当时吕正操37岁,刘沙24岁,他们以共同的革命目标为前提,以真挚的爱情为基础,最终结为革命伴侣。
在第二展厅人们怀着十分愤慨的心情看到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
年初,日本侵略军占领了这里,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白洋淀变成了一片苦海。
请看,这是侵华日军在白洋淀决堤处,致使千里田园变成一片汪洋,造成万灾民无家可归;这是侵华日军在白洋淀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后被洗劫一空的水乡村庄。日军的暴行与他们书写的“王道乐土”的标语形成强烈对比,这也正是对侵略者的无情讽刺。从展出的图表中,我们看到日军侵略者先后在端村、关城等地制造了一系列惨案。敌人的暴行,遭到白洋淀人民的强烈反抗。
在这个景观展示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白洋淀西部喇喇地村一名15岁女童被日军堵在屋里,奋起反抗,在其父与敌人搏斗时,抄起菜刀砍下敌人的脑袋。这件事曾在晋察冀日报做了报道。前不久中央档案馆跟踪查找当时那位15岁女童,可惜六十年后这位老人因病去世。日寇的烧杀掠抢,给白洋淀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为雁翎队的成立和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第三展厅是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雁翎队的建立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白洋淀人民的奋起反抗。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民,不堪忍受日寇的蹂躏,拿起梭镖刀枪,与侵略者作殊死的决斗。为镇压白洋淀人的反抗,穷凶极恶的日军于年秋以“献铜、献铁”为由,强迫当地猎户交出土枪土炮,这对以渔猎为生的猎户来说,等于掐断了他们的生命线,因而猎户十分愤怒。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新安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赶到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召集猎户开会,揭露日军收缴猎枪的阴谋,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有22名猎户报名参加,并自带枪排、大抬杆、火枪组成了由陈万任队长的抗日武装。白洋淀水上游击队就是这样诞生的。习惯于水上生活的游击队员们摇着小木船,行驶在一丛丛芦苇、一片片荷塘里,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因为游击队在胜利反航时,常把几十条小船排成“人”字形,宛如大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乡亲们亲切的把游击队叫做雁翎队。又加上大抬杆的引火处易被水打湿,所以插上雁翎。因而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这支队伍命名为“雁翎队”,这便是雁翎队的由来。
请大家看,这是大抬杆、火枪、枪排子和鹰排子,大抬杆、火枪射出的铁砂,杀伤力极大,枪排子、鹰排子灵活快捷,是雁翎队战斗用的武器和船只。详细情况,请大家参看说明。
这些照片是雁翎队的部分领导和队员。当时雁翎队员驻扎在芦苇丛中,他们的生活情况,用雁翎队员自己的话说就是:
“天当被,地作床, 芦苇是屏障。 喝的淀中水, 吃的人民粮! 咱是人民子弟兵,打败鬼子保家乡”。
第四展厅介绍的是雁翎队水上战斗情况——打敌船、截断日军水上运输线
雁翎队成立后,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水上游击战,伏击日伪军过往船只,截断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本展室的照片集中反映了雁翎队员听取上级指示,袭击敌船、俘获日军以及对俘虏实行人道主义救治等活动的场面。
这里,我向各位朋友介绍几组雁翎队打汽船、打包运船的故事。
关于打包运船:为什么叫包运船呢?日军从天津至保定设置了一道水上运输军用物资航线,穿越白洋淀,由日伪河防大队承包护送,我雁翎队打的就是这样的船队,因此名为打包运船。
故事一:
年秋季日伪军的一只汽船经常出没在赵北口至新安一带。通常情况下是上午去新安,下午返回赵北口。雁翎队摸清敌人活动规律后,决定打掉这只汽船。事先,雁翎队员埋伏在日伪汽船必经的水路旁,当汽船进入伏击圈后,队长一声令下,20只大抬杆打船体,20只大抬杆打日伪军。刹那间,枪声轰鸣,硝烟弥漫,铁砂四射,日伪军死的死,伤的伤,事后,受伤的日军心有余悸地说:“扫帚炮的厉害!”
故事二:
年,中秋节前夕,雁翎队接到侦察员赵波报告:敌人满载军火物资的船队由天津开往保定。船队由多只运输船、3只押运船组成,还有多名日伪军护送。敌人以为这样一来,定能万无一失。岂知雁翎队已在赵北口布下天罗地网,专等他们来呢。这天早晨,朝霞红了半边天,雁翎队员们隐蔽在芦苇丛中,心情格外兴奋,因为他们要迎接建队以来的最大一次战斗。
敌人的船队过来了,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队员们默默地数着:一、二、三等到多只运输船走过去,队长郑少臣一枪打掉了敌船上的了望哨。队员们按照分工一齐向3只押运船开火,敌人一下被打得纷纷落水。再起来组织抵抗已来不及了,雁翎队员们驾着轻舟、飞速冲了过去,很快登上了敌船。日伪河防大队长秦凤祥见大势已去。只好举手投降。这次战斗只打了半个小时,干脆利落。歼敌多人,缴枪多支,那多只船上的军火物资,也成了敌人送给雁翎队的“中秋礼物”。
用百姓的话说: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芦苇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
第五展厅展现雁翎队战练结合不断提高战斗水平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雁翎队员利用战斗空隙,进行军事训练的情况。他们练泅渡,搞演习,察地形,讲战斗,不断提高作战本领。请看第一组照片是雁翎队员实弹演练的情况;第二组照片是雁翎队员实施渔战结合的情况;第三组照片是摸察敌情,为下一步战斗作好准备。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次,村主任陈云宁到淀上下钩钓鱼,返回时遇到五个日本兵,强迫他划船载他们去洗澡。陈云宁把鬼子兵载到布鱼钩的地方,乘鬼子下了水,他驾着小船溜走了。结果五个鬼子兵被钩钩的皮破血流,狼狈不堪。从此,日本兵再也不敢到白洋淀洗澡了。你们看那个展柜的粘钩就是当时钩日本兵用的。
第六展厅介绍了雁翎队对敌斗争的另一条战线——端岗楼、拔除敌人的据点
敌人在水区不少村庄建起了岗楼,妄想遏制雁翎队的活动。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雁翎队以智取胜,用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里应外合,端掉了敌人一个个岗楼,挫败了敌人封锁雁翎队的阴谋。
在这里,我向大家简单介绍几个雁翎队拔掉敌人据点、打击敌人气焰的生动事例:
故事一:智取十方院岗楼
十方院位于淀区东侧、河道南岸,是通往天津的水路要道。十方院岗楼驻有日伪军20余人,对来往民船敲诈勒索,民愤极大。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避免人员伤亡,雁翎队决定智取十方院岗楼。一天拂晓,两只木船划近十方院岗楼。伪军听到船声,立即拉动枪栓,高声吆喝:“靠岸检查!”船靠岸后下来5个人。2人托着走近岗楼。岗楼里的伪军见只是几条烟,便勃然大怒:“你们打发要饭的呢!”来人笑着说:“别急,还有真东西呢!”说着从怀里掏出枪来:“别动,动就打死你!”外面2人也用同样的方法缴了伪军的枪。此次端岗楼只用了半个小时,俘敌20余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20支,手枪2支。指挥这次战斗的是雁翎队长郑少臣。
故事二:夜袭大淀头岗楼
大淀头岗楼是日伪军建在白洋淀南侧的一个大据点。岗楼建在大地主朱玉岐大院里。院里分南北两个院子,南院朱家住,北院伪军住,两院中间是四层岗楼。雁翎队事先做通一名伪军思想工作,摸清岗楼内部情况。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里,雁翎队分三个班进入大院,扑向伪军宿舍。敌人猝不及防,余人全部缴枪投降。
故事三:巧用矛盾端岗楼
利用敌人间矛盾巧端岗楼是雁翎队端岗楼中又一战例。驻防大张庄岗楼的伪军分为本地人和山东惠民籍人两派,矛盾很深。雁翎队巧用这一矛盾,做好惠民籍伪军班长刘家祥的工作。一天深夜,刘按事先约定将岗楼大门打开,雁翎队员冲进岗楼,伪军全部被擒。
第七展厅主要内容是惩处汉奸,为民除害
在全民奋起抗战的同时,也有一些民族败类卖身投靠敌人,为虎作伥,残害百姓。在中共新安县委领导下,又成立了除奸团,对那些效忠敌人、罪不容赦的汉奸、叛徒,坚决予以镇压。当时,白洋淀流传着雁翎队除奸团三英雄的民谣:“要打枪,找田章;要爬城,找杜鹏;要仗胆,找熊管。”田章,枪法极准,百步之内,说打哪,就打哪,无一失误。一次,在枪毙汉奸时。汉奸突然起身向苇地逃窜。田章把枪一顺,喊了一声:“打太阳穴!”话出口,枪声响,汉奸应声倒下。验尸时发现,子弹正中汉奸太阳穴。下面,我再给大家讲几个雁翎队除汉奸的故事:
故事一:熊管夜除熊莞东
熊管,胆大心细,几次化装进城,在敌人眼皮底下大摇大摆走过。一次,上级交给除奸团除掉罪恶累累的伪维持会长熊莞东的任务。熊管与杜鹏,曹连生一起深夜摸进熊莞东家,用绳子把老汉奸捆上,砍下人头,用包裹包好,再翻越城墙,通过敌人封锁线,顺利回到雁翎队的根据地,为民除了一害。
故事二:除奸团勇除屈结巴
屈结巴是县城里的一名伪军。平时鱼肉乡里,敲诈百姓,霸人妻女,群众恨之入骨。除奸团与地下党员韩乱子取得联系,由韩作内应。这天晚上熊管等6名除奸团员看到韩乱子发出的“一切正常”的信号后,立即纵身翻过城墙,隐蔽在屈结巴上岗的岗楼内。
当屈结巴同另外两名伪军哼着下流小曲走近岗楼时,除奸团一跃而出,举枪对准三名日伪军。一名伪军企图反抗,熊管一扣板机,伪军应声倒下。屈结巴同另一名伪军转身就跑,先后被雁翎队员击倒。屈结巴伤势较重,失血过多,在被押到10里外的王公堤村时死去。从此,县城里的伪军都龟缩到岗楼内,再不敢轻举妄动。
第八展厅主要内容为雁翎健儿冰上游击战
数九寒天,白洋淀上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浑景象。日伪军企图利用芦苇已收割,雁翎队失去天然屏障的机会,疯狂围剿雁翎队。而雁翎队在白洋淀人民支持下,创造了“土坦克”、“冰上轻骑”等水上交通,作战工具,巧妙与敌人周旋,让敌人马队无法踏冰,步兵坠入冰河。本展厅的照片都是反映雁翎队冰上战斗场面的。
第九展厅的图片使人们看到雁翎队是人民的子弟兵,群众与雁翎队血肉相连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白洋淀人民全力支持雁翎队斗争。他们为八路军、雁翎队缝制棉衣,破冰捕鱼慰问子弟兵,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掩护雁翎队,为伤员喂饭,医院。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两个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故事:
故事一:白洋淀纪事摘录
白洋淀有个同口镇。一次,三个日本兵追赶老百姓的一只大母鸡。鸡猛地飞上村边苇垛。一个日本兵想爬上苇垛,发现苇垛上藏着一个姑娘,于是三个日本兵都扑向苇垛。其中一个爬上垛顶被姑娘推了下去,摔了个仰面朝天。另外两名日本兵“哇啦哇啦”怪叫着扑到苇垛跟前。这时,一颗手榴弹扔了下来,“轰隆”一声,三个日本兵当场被炸死。
等到大批鬼子赶到,架起机枪向苇垛扫射时,姑娘早已跃入淀中,被雁翎队救走了。这个故事曾被已故文学大师孙犁写进《白洋淀纪事》一书中。
故事二:妇救会员舍身救伤员
年前后,敌人疯狂进行扫荡。一名雁翎队员受伤后,撤往马家寨村。敌人跟踪追来,抓住了一名当地妇救会员,让她招出伤员藏在什么地方。并在这名妇救会员脚下堆起柴草,点起火来。在这生死关头,这名妇救会员保持了民族气节,视死如归,掩护了伤员。
第十展厅是反映抗日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欢快场面
“一九四三年,环境大改变,白洋的岗楼端了多半边……”这首民歌反映的是年以后,白洋淀对敌斗争形势有了很大改变。到年,英雄的雁翎队配合主力部队全线出击,解放新安城,彻底摧垮了盘踞新安的敌人。时隔不久,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展室内展示的图片包括雁翎队侦查地形、攻打新安城,火烧敌人在新安的最后据点(原天主教堂),及雁翎队的光辉战绩和乘胜前进等多项内容。
大家看,这里陈列的是雁翎队缴获日军的武器。
这是安新县各界人民举行庆祝抗日胜利大会的场面。
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投降诏书。
同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这是苏联代表邱列温中将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右立者是日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和日本外相重光葵。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第十一展厅展现人民缅怀英列、浩气长存
雁翎队英烈们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英雄们的浩然正气,将长留世间。人们将永远缅怀他们。请看英烈榜,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战士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他们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一代雁翎英烈名垂青史。
这是曾为雁翎队命名的原中共安新县委书记侯卓夫的事迹专版。
下面一组是党和国家领导关怀白洋淀的照片。仅就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朱德总司令、聂荣臻元帅、杨成武将军、吕正操将军来白洋淀视察时的珍贵照片。
十二展厅集中展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
雁翎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洋淀儿女,顽强奋斗,自强不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他们英姿勃发,投身祖国建设,展示了新的时代风采。
请看老雁翎队员孙革、李全、刘海文、赵波等人,正在神采奕奕地为各地群众、战士和来白洋淀旅游的客人讲述当年雁翎队的故事。岁月磨平了多少当年曾辉煌一时的往事,而英雄的雁翎队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又焕发出新的历史内涵。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鼓舞着下一代作为精神动力,也推动了白洋淀地区的经济发展。
十三展厅介绍英雄的雁翎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抒写了光辉的一页,一代雁翎英烈,名垂千古,永载史册
另一组照片则是文艺工作者情系雁翎队。我国著名作家、诗人、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先后为雁翎队拍摄的照片,创作的小说、电影。其中有著名诗人蔡其矫创作的长诗《雁翎队》;原新华社副社长、著名摄影家石少华拍摄的照片;原新华社社长、资深新闻工作者穆青首写的长篇通讯《雁翎队》;著名作家孔厥、袁静创作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代文学大师孙犁创作的名篇《荷花淀》;作家徐光耀创作的电影《小兵张嘎》。这些作品塑造了雁翎队员的英雄形象,反映了白洋淀人民炽热的革命斗争,也反映了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对雁翎队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