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姓氏略考》跋
作者:尹占海
年8月1日,是父亲78周岁的生日。
这一天,忽然想写点什么!
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在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的年代,奶奶总共生育了9个儿女,但是由于缺衣少食,仅仅存活了四个。
于是,奶奶也就不记得这些儿女的生日,父亲也就没有了生日。
一生只见过父亲流过一次泪,那是邻近转业前的那一天!第二天,从军20年的父亲亲手摘下了自己的帽徽和肩章。
于是,8月1日就成为了父亲的生日,直到生命的终结!
父亲在临退休前,忽然疯狂地想接续自己的家谱,但是,由于族人的不解与懈怠而未能如愿。
父亲去世那一年,正是我人生中较为晦暗的一年。从万念俱灰到百无聊赖,又到无所事事—如此种种,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为父亲做点什么,于是就想起父亲没有接续成的家谱,虽然,当初我也对父亲接续家谱的做法很不理解。
之后,总是在睡梦中梦到父亲,想到他未竟的遗愿,开始寻觅我们这个家族的源头,三年来,转遍了周边县市,甚至到了黄河以南……
在接续尹姓族谱的过程中,渐渐地对任丘众多的姓氏有了兴趣,于是一发而不可收。
在任丘众多的姓氏中,我们可以看见匈奴、突厥、大月支、女真、犬戎、蒙古等各民族的影子,甚至于成吉思汗、刘邦、李世民、努尔哈赤的后人都在任丘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
年,毛泽东在成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确实,家谱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另一扇窗口。
任丘最早的姓氏应该为莫姓。年前,任丘地区水源充足,生活着“貘”“狸”“虢”(“貘”“狸”“虢”是不同的动物,人们以此为图腾)等弱小部族人群。炎黄打败蚩尤后,派颛顼管理这个地方。颛顼围城,以“貘”为名,改“貘”为“鄚”。这里的人就以“莫”为姓。也有记录说,开始姓“鄚”,后来遭人屠城,一部分人隐姓埋名,改“鄚”为“莫”,意为“失去家园的鄚人”。根据史书记载,这次屠城发生在北魏时期,高于车轮的青壮年被屠戮殆尽,孩子被分发各部为奴。
任丘现在已经没有莫姓居住,但是莫姓族人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居地。年10月13日,世界莫氏宗亲总会在任丘鄚州举行莫氏始祖颛顼大帝公祭仪式。
邢姓在任丘的历史上曾经极度辉煌,邢姓起源于西周的侯国之一邢国,都城是今天的河北邢台。公元前年邢国被魏国所灭,邢候的子孙就以邢为姓,散居于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任丘邢氏也是那时迁来的,自东汉中期至北宋末年,显赫连绵数百年,兴盛近千年,尤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盛,《中国名人大辞典》有邢氏人物共62人,任丘籍的占16人,乾隆《任邱县志》载“黄垒塚,在黄垒村前后,十数相望,盖诸邢氏所葬也。”民间又称“邢陵九塚”“十尚书墓”。
如今,邢陵已经颓废而败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落寞与凄凉。北宋末年,金兵的铁蹄踏遍黄河两岸。邢姓不得不南迁,流落异乡。据说,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原姓邢,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其祖上就是渡江南下的任丘邢姓后裔。
很少有人听说过“唐兴军”这一称谓,可唐代的“唐兴军”却和我们任丘的多个姓氏有关。公元年,莫州置唐兴军,属范阳节度使节制,唐兴军在莫州城内,管兵六千人。明万历《任丘县志》记载,鄚州司马郑亮一支,就是唐兴军。史载:唐代中期,郑亮,其先世荥阳人也,官鄚州司马,因家焉,遂为鄚人。这是任丘郑姓的起源。另据《儒林朗试大理评事行幽都府路县令边府君敏墓石》载:长官姓边氏,讳敏,字德成,其先系於宋望。陈留人也。边姓在任丘居住历史悠久,同样,也来自于唐代莫州唐兴军。
有元一朝,汉人居高官者寥寥无几。而元初名将史天泽却能以军功封太尉、太师、镇阳王,实属罕见。年2月,武仙杀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一时间,藁城近旁州县大多改旗易帜,身在藁城的元朝开国功臣、龙虎卫上将军董俊“险夷一节”,孤军坚守。当时,史天泽只率部众数人向董俊求援,董俊把数百精兵交付史天泽统领,后更拥护史天泽为主帅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一时在朝野传为美谈。后来,史天泽与董俊结为儿女亲家。
更为有趣的是,元代名将史天泽和董俊的后裔一起在任丘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了多年。据考证:任丘董姓来源于“开口董”。开口董氏始祖公讳良甫,为藁城元朝开国功臣、龙虎卫上将军,知中山府事,右(元代以右为上)副元帅,公讳俊之徕孙,其后裔首先落户雄县开口,后有一支系迁任丘青塔娄堤村,任丘董姓大都来源于此。而落籍芦张村、史庄、陵城,祖籍永清的史姓,为元朝名将史天泽之后史均保后裔,《任丘县志》记载:丞相天泽诸孙尝领兵分戍任丘卒葬任丘,今翁仲遗墟尚存。乾隆四十四年《史氏宗祠碑记》记载:史氏原籍顺天府永清人,始祖讳天泽,大元中统间出将入相,谥忠勇公,封镇阳王,一代名臣,史册辉煌,无容祥述矣。二世祖讳均保,经略使,封万户侯,守戍任丘,寄居城北北芦张村,至六世祖讳月,移居古阿陵城北,自立村落,即今史家庄也。
屈姓,大多数人认为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后代。而任丘屈姓却来源于蒙古贵族。
据《任丘县志》记载:屈氏族,落籍赵各庄,祖籍陕西凤翔。如若这一消息属实,那任丘赵各庄屈姓极有可能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后代。
窝阔台,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凤翔县紫荆村屈姓陵园石碑及相关物证的发现,逐渐证实屈姓系成吉思汗后裔无疑。屈姓系窝阔台四子哈喇察儿王第二子扎儿台(屈术)后代,发现于紫荆村的哈喇察儿王的分封碑写道:兔儿年辛卯九月秋露日,窝阔台将凤翔作为四子哈喇察儿子孙的封国,除“土封分一万五千户”外,还有“兀耳朵二宫帐子”。
据《屈伸墓志铭》记载:曾祖贵,自凤翔徙家任丘,祖庆,父忠,封给事中。任丘同样来源于蒙古族的有曹姓(蒙古族姓氏呼拉什)、申姓(打锅申,来源于蒙古贵族)。
明代,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任丘“人烟稀少,十室九空。”大约在年前后,大量卫所士兵因为大宁都司内附而迁移到任丘。在任丘诸多姓氏的家谱上,都有“小兴州”的称谓。小兴州即兴州卫,为大宁都司下辖的一个卫所,在今承德滦平县小兴州镇。
大宁都司,是中国明代东北西部重要军事机构和防区。洪武二十年(公元年)设置大宁都司,治所在大宁卫(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管辖今河北省长城以北,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以北等地,第二年改为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公元年)大宁都司治所内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从此明朝经营12年的大宁都司被弃守,所领卫所有的废除,有的迁移到长城以南,再也未曾恢复。大宁都司内迁的原因据传有多种,但是我认为比较可信的是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需要得到朵颜三卫(蒙古归降明朝的骑兵部队)的支持,于是许诺靖难成功后将大宁都司的属地由朵颜三卫统领。
任丘姓氏家谱中,自称来自于小兴州的很多,例如明清任丘“八大家”中的高姓和刘姓均自称来自于小兴州,来自于小兴州的大多是卫所军人的后代,其祖居地并不是小兴州。《任丘朱姓族谱》载:其先于年从小兴州迁往莫州,经考证,这支朱姓祖籍江西婺源,为宋代儒学集大成者,理学家朱熹的后人。香城铺刘姓自称也来自于小兴州,但是经过考证,这支刘姓祖籍为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寨头屯,据说是汉淮南王的后裔。
此外,任丘境内还有永清右卫驻军。《任丘市志》记载:庄家营村名起源于宋仁宗时,有一庄姓将军驻扎于此,故名庄家营。经过充分考证,此说有谬。从年出土于出岸镇庄家营村西的《庄三知墓志》得知:君讳三知,别号真吾,其先淮安之赣榆人,讳子新者,以文庙扈跸士隶籍于永清右卫,占屯田以佐军实,得虞丘之西坞乡,遂世居焉。淮安赣榆人即今天连云港市的赣榆区,庒姓祖上庄三知为永清右卫军人,后在庄家营定居,以姓氏命名村庄。无独有偶,石门桥镇军营村的伏姓亦来自于永清右卫,于永乐初年先迁武清,后迁到军营村。
明末清初,任丘饱经战乱之苦,任丘部分姓氏开始了大迁徙。麻家坞尹村的乔氏家族就因为清军入关而逃难到河南和山东。任丘乔姓祖籍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于明初迁至今河北省任丘市麻家务镇尹村。明末清初一支迁往河南省台前县,后又迁往山东郓城县乔庄。菏泽乔姓家谱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大明崇祯一十七年蛮夷入关,朝廷更替后数十年间,兵刃华夏,铁骑践踏中原,血刃族门。大通爷血洒屯门,乔霭爷出亡河南。心宽爷横尸郊野,邦德爷南逃他乡未闻所踪。国破山河碎,族人孰犹存?邦御爷携心广兄弟流落荒原,栖居曹州,亦即今日之乔堂堂者,以警后人,勿忘宗族家国之难也!
当然,清军入关后,任丘境内“圈地”之风较甚。根据圈地令,旗人携绳骑马,跑马圈地,更有甚者,给马灌入春药,任其驰骋而死。原来属于任丘的“圈头村”,就是圈地的尽头的意思。圈头已经接近白洋淀水域了,已经无法再圈了。
圈地也好,驻防也罢,直接后果就是大批旗人进入任丘以及周边县市。任丘苟各庄镇将庄村金姓原来就是满族贵族。年,一位废品收购商贩在将庄收过一张破旧带牛角轴的纸片,上面用满汉文写着:爱新觉罗·福临授旨于各旗部——赐鄚地。
此外,任丘谢刘场村刘姓家谱中记载:其祖先于顺治年间迁任丘,为正红旗。河北保定的满族刘姓也为正红旗,大多是京辅驻防八旗的后代,祖上应该是清顺治朝到乾隆朝陆续从北京或盛京迁驻当地的。
总之,“先人”不仅包括我们幼时曾承欢膝下、现已故去的长辈,还会上溯很多代,甚至直到最早冠以家族姓氏的始祖。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谨作此文,权作为自序,抑或为跋!
原载《白洋淀》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尹占海,笔名何汐,网名天空无痕,男,年8月生。任丘市鄚州镇李广村人(今属雄安新区)。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先后在任丘人民广播电台、任丘电视台、市委宣传部、任丘报社工作,现任任丘市电视台副台长,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全国大型文学网站红袖添香论坛知名版主,著有诗集《骆驼草》、文集《天空无痕》。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