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任丘简介
任丘文化
任丘新闻
任丘要闻
任丘资讯
任丘饮食

乡愁记忆快乐的圈头人

这里每天不仅有咱任丘人关心的事儿

还有大家都感兴趣的事儿

任丘贵族相亲网

来源:安新在线

原标题:乡愁—忆当年随父抢泥快乐的圈头人

文/陈广胜

在我小的时候我家只有两间北房,我们兄弟姐妹七个,生活水平相当差。尤其是睡觉问题,一条大土炕九口人实在睡不下。我是男孩只得到处临休。曾在我叔“陈小乱”家,生产队苇库,生产队小队部都住过段时间。后来跟我五老爷“陈托云”练“形意拳”,一直到我参军入伍走的那一天,都住在我爷爷家。

过去,生产队每天晚上都组织男劳力学习开会,同时分配明天工作任务。

人们陆续进屋相互打招呼后,有的坐在大土炕上,有的坐在大长板凳上。老年人抽着大烟袋锅和纸卷烟,年轻人抽着高峰和青山牌香烟。

人到齐后,张满乐给大家读毛主席语录,念报纸,讲解国家当前的大好形势。这时室内乌烟瘴气,咳嗽声不断,人们在这种环境下都争先恐后的发言。

在一片笑语声中,会计陈弄萧爷公布本月生产队的收入和各家挣分情况。最后由生产队长陈金亭(我的父亲)表扬劳动突出的人员,安排第二天每人各自的活干。

刚开春地里的活少,大部分壮劳力都是抢泥,后给芦苇地施肥。抢泥是最能考验人体力和技术的。在村里有句顺口溜儿:“抢大泥、拖大坯、盘大炕、挖河、打垡、修大堤”,这是最累的活。

摄影:赵俊英

在那个年代,要想挣十分,你必须:“抢泥挑独船、套苇挑独镰、挖河、打堤、上三线”。如果你做不到,不算是个标准的壮劳力,永远也别想挣“十分”工,找媳妇还的靠边站。

小的时候,经常跟着我父亲抢泥捡小鱼儿。记的那次我父亲和我小洪叔一只船,我父亲拿“罱子”抢泥,我叔“撑篙”。

我父亲拿罱子站在右边船赶上,把罱子摁到水底。两手用力撑开罱子的上端,下面罱子头也就把大嘴张开了。只见他右脚用外侧抵住前面的罱杆棍,左腿弓着,用尽全身力气扳着罱子在河底刮泥。我小洪叔右手前,左手后握住竹篙撑船。

撑船要有巧劲,使的船只平稳前进。有时,小洪叔帮我父亲使劲推了一把罱棍,使罱包嘴张到最大,罱头向前一滑,就把泥抢满了罱包。我父亲做了个收式,把罱棍梢用力合起来,水下的罱子头也就把嘴闭上了。借助水的浮力,双手用力向上提罱子,在装满泥的罱包将出水面时,我父亲猛一蹲身,双臂用力提起罱子。小洪叔就势帮助一提罱绳,两人合力把罱子抬到船舱上面,我父亲用力双手撑开罱棍把罱包打开,一大包青泥吐在船舱里。我突然,听到船舱里有声音,一看,原来是鱼儿慌不择路钻进罱包里被带到船舱。我趴在船赶上抓鱼,鱼儿一扑棱溅了一脸泥,好不容易才把鲫鱼抓住。

可能是这条河沟没人抢过,河底淤泥厚。这第二罱子看着我父亲往上提着就费劲。快出水时我发现,罱包撑得溜圆,我小洪叔赶紧帮我父亲,一次次往复动作。

抢泥船用的是大六舱,除了船头舱和后舱不放泥之外,其它四个舱都得装满泥。抢满泥后,只有船头和船尾露出水面,两赶趟水才够“一个大泥“”的标准。一船泥一般人需要抢二十四到三十罱子泥才能装满船。我父亲对我说:“你华云爷(小洪叔的父亲)身高,力大,技术又好,只需十八到二十罱子就装满一船”。

摄影:朱昆仑

泥抢满船后,小洪叔撑着船,我坐他旁边,看着清清的河水,小鱼儿在水里游荡,有的鱼儿跃出水面吞食荷花。我正看的入神,突然,小洪叔一脚把我踹到河里,我当时不会游泳,连喝几口河水后,只有头露出水面,像狗刨一样赶紧扑腾。也许是继承了祖辈基因的过,我竟然学会了游泳。这就是白洋淀儿女独有的学会游泳的方式。

不知不觉船到了地头,五六只船排列着停在岸边,人们站在船赶上个个手持大勺,如同“鸡啄碎米”,一勺一勺的把泥卸进已打好的埝子里。干活利索的卸一船泥,身不溅一个泥点。

只见国恩叔穿着黑腿(用汽车内胎做成的雨鞋),手拿泥耙子往里拉泥,有时船多一个人拉不过来,就得用拉泥耙子两个人喊着号子,把泥拉到里头摊平在地面上。

那个年代,人好胜,争先进,当劳模,都不服输。所以,干起活来都特别有劲头。

中午,人们都不回家吃饭。每天下地前装满一布书包饽饽,拿块咸菜,有的把昨天的剩鱼菜带着中午吃。吃菜没筷子,就掐根芦苇当筷子。

摄影:陈旭东

几只船围在一起,你看个个人都吃得香。吃着饽饽,就着咸菜,喝着用大勺喎上来的河水,讨论着白洋淀风趣笑话,把疲劳乏力全都扔到脑后了。吃完了饽饽,洗个澡,找个阴凉地方睡上一觉,那日子,“美”!

那时候,饭量大的,大饼子从手掌心排到胳膊肘,一个人就能全部吃掉,所以,国家的供应粮家家都不够吃。

壮劳力抢一天泥除挣满工“十分”外,还有意外收获。抢泥时带上来的鱼、螃蟹、虾,有时还能挾上点鸭蛋来。收工后,用大勺端回家,来个柴锅炖杂鱼,锅边贴饼子,小酒斟二两。只落得个家和,妻贤、儿女笑、父母更高兴。

虽然,事隔五十多年,老人们已故去。但这美好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犹如昨天。

摄影:朱昆仑

雄安新区的成立,白洋淀宏伟蓝图的建设,也许抢泥这笨重乏力的活不可能再有人重操旧业。但是,水质的污染,河道淤泥的疏通,芦苇从分田到户至今,多年缺肥的现状摆在了新区领导面前。

作为白洋淀人,我有个建议。如果能研制一种能和抽水泵一样的机器,把河底的淤泥直接抽放到芦苇田地里,既清理了河道,又增加了河深,恢复了原有的水质。同时,给芦苇增加了新鲜血液,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为了便利芦苇机械化管理和收割,在不影响水路交通、生态环境、美观的情况下,就像过去水乡人垫大坑一样,利用河底的淤泥,把小块苇田连接在一起,使得沟壕畅通无阻,景色更美丽怡人。

信步雄安

文/陈广胜

深秋闲暇步雄安,轻风柳绿杨叶喧。

千年伟业建在即,码头秀丽依景然。

人惬意,鸟投缘,蒹葭舞歌鹅随伴。

碧水连天晴万里,帆波悠荡胜江南。

年3月11日写于山西太原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浪漫约会

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

长按识别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苏孜阿甫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qiushizx.com/rqxw/400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