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诗赞“北国江南”,歌咏“鱼米之乡”,是帝王巡幸之所。“荷花淀派”诞生之地,“雁翎神兵”扬威之处,“小兵张嘎”造就之域。
古白洋淀的形成
在距今18―6亿年前的上元古界,华北地区是一片汪洋。它从元古界中期开始下沉、接受沉积,到古升界早期、上万米厚的沉积物逐步形成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
※崮山组里的三叶虫化石在距今4.5亿年的古生界中期,随着地壳的区域性抬升海水逐渐退去,华北地区成了一片荒凉而又辽阔的大陆。
到上古生界石炭系,地壳相对整体下降,海水再次入侵。到了距今大约2.3亿年的中生界,进入以褶断为主的构造发展期,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任丘古隆起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在距今6―7千万年的新生界,整个渤海湾地区又进入一个活跃发展阶段。在第三系始新统,任丘古隆起还是一个露出水面的地貌山,到渐新统,由于总体沉降速变加快,这个古隆起便沉没到水下了。
※上古生界砂岩露头特征,发育交错层理到上第三系中新统,地壳重新下降,沉积了一千多米厚的湖泊相碎屑岩。距今2―3千万年的第四系更新统,又有几次短暂的海水人侵(其中有一次就叫白洋淀海侵)。从那以后,白洋淀一带乃至广大冀中地区就逐步成为平原了。
再以后,发源于太行山、燕山的几条大的古河系,如海河水系、滦河水系以及古黄河的作用,在山前形成了冲积扇群。
扇与扇之间,出现了积水洼地和湖成平原。这些洼地和湖泊成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如东淀、白洋淀、文安洼、大浪淀、千顷洼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洼地等。
※拍自石板沟剖面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显微照片在距今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古洼地湖泊又经历了时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变过程。
早全新世后期(距今―年),由于东南的热气团进人,雨水多、泥沙多,加之海面上升,干涸的洼淀再度扩张。到中晚全新世(距今―年),气候变得温凉、干旱,淀水变浅甚至收缩干涸。
白洋淀的历史
从中全新世前期(距今年左右)起,人类开始在白洋淀周围定居。这可以从大量的出土遗迹、遗物得到证明。
近年来在安新县城西部的留村、西南部的向阳,东南部的梁庄和任丘城西的哑叭庄,陆续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遗址、墓葬或贝井。
哑叭庄遗址位于任丘市哑叭庄村西北。分布范围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2-5米。遗址分为四期:龙山文化哑叭庄类型、燕南夏家店下层文化哑叭庄类型、西周文化遗存、东周文化遗存。
※青玉蝉(商),年任丘市哑叭庄遗址采集。由青玉雕刻而成。质地细腻莹润。长4.5、宽3厘米。经省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二级文物。
这些遗迹、遗物证明,哑叭庄遗址,包括了龙山、商代、西周及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前后延续三千余年。
※篮纹陶瓮,年,任丘市哑叭庄遗址出土。泥质灰陶。腹部饰斜篮纹及箍状附加堆纹三周。口径31.6、底径12、高48.4厘米。
如果没有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人们在一个地方能居住如此之久是不可想像的。
此外,在任丘李广村发现的陶井中出土了东周时期的扁方銎铁铲和环首铜削。该村还发现了唐代砖窑、宋代墓葬。在安新县的采蒲台、淀头、杨庄子、何庄子、下张家、漾堤口等村都发现过春秋陶井。
※角器,由鹿角制成的一种工具。年任丘市三各庄遗址采集。长25厘米,有两个分叉,短叉顶端磨成圆锥形。
在枣林庄枢纽工程上游二里许,发现过一种最原始的有胎陶片,大致产生于仰韶文化后期。
到春秋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传》载昭公七年(公元前年)春正月“齐侯次于虢”。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即今后赵村北的高郭城遗址。
战国时期这里又有鄚邑、狸邑。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行政区划的出现,都证明了古淀在解体、洼地在退缩。
年,在鄚州七里庄发现一处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商代晚期村落遗址,出土了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蚌器等100余件文物,是沧州市迄今为止遗迹和遗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文化遗址。
※作业现场
白洋淀的人工堤防当始自战国。约在公元前至年,燕国为了防御秦、赵、齐的入侵,修筑了南长城。
因多沿易水堤扩筑,故又有“易水长城”之称。这条长城始于今易县西南,向东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而终于文安东南,全长余公里。
今白洋淀北部的新安北堤,旧称“长城堤”,相传为燕南长城遗址。
当时修筑易水长城尽管是出于军事国防需要,它对古白洋淀形成发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
以后,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提到“掘鲤之淀”。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鄚县西”。这是白洋淀见诸古籍的最早记载。
《新唐书》有:“鄚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九”极言共多,并非确指。然而,这里洼淀相连,一片泽野的景象是可以想像的。
明万历本《任丘县志·山川》记载:“长丰渠……在县西北,……引水东流通漕溉田,开元(唐玄宗年号)刺使卢恽开”。又称:“鱼陡(音bei),县南五里,亦名通利渠,唐令鱼思贤开,以泄淀水,得地二百余顷。”上述可以看出,从唐朝起,淀边人民就着手治理并开发利用古白洋淀了。
到了宋代,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宋辽边界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堤筑埝,开塘泊蓄水工程。《宋史·河渠》载,宋太宗淳化四年(年)三月,征调河北诸州一万八千人在边界开塘汩蓄水。
沿雄州、鄚州、坝州及平戎军(治在今文安西北),破虏军(治所在今坝县信安),顺安军(治所在今安新安州)一带修筑堤埝六百余里,开泊合淀,“自坝州引滹沱水灌之”,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
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军需,又限制契丹骑兵以拒敌。
宋真宗咸平至景德年间(―年),在宋辽边界进一步开修塘泺,汇聚缘边诸水形成一条东起沧州界,西至保定的塘泊防线。
其中,有两段即在今白洋淀区域。一段“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另一段“东起顺安军,西至保州,合齐女淀(一写齐安淀)、劳淀为一水、横广三十余里,纵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
上述第一段塘泊中提到的白洋淀,在端村、淀头以南、圈头以西,因其面积最大,故后来以其名指代雄州以西诸塘泊。
《宋史·河渠志》记载了当时主管缘边塘泊的太监杨怀敏于庆历五年(年)给宋仁宗的密奏:“知顺安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己复通之,令注白洋淀矣”。
※宋仁宗赵祯
可见,当时“白洋淀”已成为边界西部诸淀的总称了。明代以后,人们见到淀水汪洋浩渺,势连天际,遂演化写成“白洋淀”。
随着开塘泊屯田政策的实施,白洋淀范围也有所扩大。
《宋史.唐介传》记载,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太监)杨怀敏主之,割邑(任丘,时唐介为任丘令)西十一村在猪涨潦,介筑堤阑(拦)之,民以为利,曰唐堤。
从这段记载看,宋时任丘唐堤的修筑,是白洋淀扩展的一个证据。另外,白洋淀东部水域及沿堤村庄,近年来发现了不少唐以前的遗址,如采蒲台村的东周陶井、战国及汉唐墓葬,圈头村的北朝砖室墓、唐墓,李广村的唐墓等等。
※採蒲台村聚龙码头
这些都是北宋初白洋淀向东扩展的物证。
另据《新安县志》记载,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北部的新安北堤,皆筑于宋。相传为北宋名将杨延昭为防御契丹而筑。从上述可以看出,宋代是人工促使白洋淀形成的重要时期。
明代,白洋淀几度干涸。据史、志记载,明成祖朱棣曾带兵在留通淀、荷花淀筑台田;弘治元年(年)白洋淀淤积为平地,百姓在淀内耕种,官府在淀中央办过牧马场。
正德年间,唐河决入白洋淀。该淀汇聚了漕、瀑、萍、府、唐、清水、孝义、潴龙、白沟等九河之水,而具备了今天的规模。
清代加速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
康熙五年(年)直隶巡抚“发币万金”在安州筑堤里。
三十五年(年),命原河道总督任新勘查各处堤工,派内阁学士观保修筑完固。又三年,命直隶总督吴赫“出资效力”,修筑新安堤工。
雍正三年(年),雍正派其弟允祥和大学士朱栻勘查直隶水利。他们提出,“治直隶水利必自淀始。凡古淀之尚能存水者,均应疏浚深广”、并“多开引河,使淀与淀相通。
已淤为田畴者,四面开渠,中穿沟洫。洫于渠、渠达于河于淀。
而以现有淀内河身疏瀹(yue)通畅,为众流之纲。经纬条贯,脉脉相通,泄而不竭,蓄而不盈。而后圩田种稻、早涝有备”。(《基辅水利四案》)
雍正四年(年),在大渥淀疏渠、汇水、营田。
光绪六年(年)县令赵秋亭修筑千里堤。
直隶总督奏请朝廷拨赈米六千石。江苏义账局严作霖助赈银三万余两,修筑了任丘境内千里堤“七十二里有奇”。
※乾隆太史连纸官刻本任丘县志
堤基五丈、顶一丈,高九尺。以后,又多次修筑白洋淀周围堤埝,使之成为长堤环绕的北方湖泊。
※清康熙十八年,康熙皇帝行幸任丘鄚州。
白洋淀的美
白洋淀景色为世人瞩目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万历朝兵部尚书田乐(鄚州人)在《创建修阜庵碑记》中对白洋淀景色有以下一段描写:“……见诸水环绕,杨柳夹植;莲香舷韵,藻绿荇青;薄雾复见,水月一色,琉璃万顷,幽胜累累;对之心目开爽……”。
明万历进士、熹宋朝兵部尚书孙承宗(高阳人)也写过《白洋淀太湖歌》以赞白洋淀:“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
万历十五年(年)新安知县尹从教在端村永兴寺前修了一个亭子,面对白洋淀,他为此亭书楹联一幅,上联:“水会九流,堪似碧波浮范艇”,下联:“荷开十里,无劳梦魂到苏堤”。横批:“北地西湖”。
可见,那时的一些人已经把白洋淀景色,与南方的太湖、西湖相提并论了。
以后,历代地方志书都把记载白洋淀风景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
康熙本《安州志》有“濡阳八景”,大多涉及白洋淀。诸如“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滩飞絮”、“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风”等等。乾隆本《任丘县志》载有任丘六景,其中四景是为白洋淀风光。即“长堤烟柳”、“枣林晚渡”、“白洋月夜”、“十里荷香”。
※年10月,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以70,港元成交价拍卖已故国画大师陈少梅白洋淀写生作品一幅。
至于文人骚客乃至帝王显宦描写白洋淀风光的诗词更是难以尽书。
水村
(清康熙皇帝)
孤村绿塘水,旷野起春云。
槐柳胜南苑,青落有鹭群。
白洋湖
(清康熙皇帝)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村。
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水淀杂诗四首》其二
(清康熙皇帝)
春水船行天上,冷风雨过田家。
深树几声布谷,晚晴千里明霞。
鄚州道中
(清乾隆皇帝)
天水相与永,金波万顷明。
载舟堪独会,鉴物人遥平。
今昔原无住,沤泡底用惊。
依然空阔意,最喜涤尘情。
暑雨初晴过赵北口
(清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
微风翦翦动新荷,雪鲙银鳞入市多。
十里烟堤翻柳浪,数家茅屋挂鱼蓑。
这些诗不仅描写出白洋淀风光的明媚,也反映了这里资源的丰富。
历经沧桑的白洋淀,如今四周堤防环绕,绿树成荫;淀内沟濠纵横、芦苇茂密。计有沟濠多条,大小淀泊个。其中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白洋淀、烧车淀、马棚淀、羊角淀、池鱼淀、石塘、小北淀。千亩以上的26个。
由于累年淤积,白洋淀总面积由五十年代初的.6平方公里减少到平方公里。淀周堤长公里(任丘境内23.9公里)。淀内有36个纯水村,淀边有62个半水村。人口约1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59人。
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历来盛产蒲、苇。其他有莲、藕、菱、芡(鸡头)、藻。鱼类有鲤、鲫、鲢、鲂、鳜、鼋鱼、黄鳝、泥鳅、虾、蟹等。水禽有野鸭、鸪丁鸟等。是富饶的鱼苇之乡。
※冬日白洋淀叉鱼战争年代这里又是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粉碎了日寇的“三光”政策。《新儿女英雄传》、《雁翎队》和《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白洋淀上抗日神兵雁翎队今天的白洋淀,被无序开发,各种人造景点大大降低了她的美感。
※这种人造景点,极其恶俗,丑陋之极!
※媚俗的人妖表演,舞台简陋至极。
※猜哪个小猪先跳下是冠军,无聊的游戏。
白洋淀的美在于自然,白洋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她的自然。碧水蓝天,芦苇荡旁,摇着小船,这种意境下,总是让人心旷神怡的。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