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年也过去大半了,时间倒回20年前,电影甲方乙方是那年岁末的贺岁片。电影末尾,葛优说:“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那时候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只是平平淡淡的。那时候人们整体上充满抱负,充满坚定。
但现在看来,那一年,以香港回归为标志,发生了很多对社会影响深远的事。香港回归后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晚会上,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四大天王、譚詠麟、林子祥、王菲同台献唱,留下了很经典的一幕。他们改编了很多经典歌词,其中有一句是:面对后世万重浪,定要俗世流芳。印象里还有这么一句:从明天起,前途无量。
试着找了一些人回忆了他们的。
那年我11岁,父母订了一本杂志叫《人之初》,我基本上当成小黄书在看,但它也帮助我完成了性启蒙。最常看的是《少男少女》,这本杂志设计为少男从一面开始翻,少女要从另一面开始翻。lt;bgt;我每次都会先看少女的部分。《花季雨季》热卖,香港回归前一天下午我还在家看,后来拍成了电影,里边还有李晨(猛然发现李晨居然已经出道二十年了)。7月1号,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交接仪式,讨论的是“英国人的制服还挺好看的”这种话题……隔了一周多,《快乐大本营》开播,本来每天放学都会和一群小伙伴一起玩,直到妈妈在楼上大喊回家吃饭时才散,但开播那天,我们都没有去玩,放学就直接回家等节目了。那年还有件大事就是重庆直辖,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直辖马上发生巨大改变,但印象很深的是,邮政编码是,直辖后改成了,电话前的区号以前是,后来改成了,当时觉得这个数字加上去真的很酷。
.2.19邓公去世
全国陷入悲痛,刻骨铭心的感受到了国丧。
大概6年级,在家里做小白花,别在胸口上,在学校的操场,站在降半的国旗下,集体哀悼。
那段时间,没有娱乐,没有嬉戏,甚至没有艳丽的色彩,到处都是哀乐和哭声。
送走了一个带领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人。
97年小学升初中保送了,我妈一开心奖励我去北京玩了一个多月,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宽阔的马路和那么多汽车。那时姐姐不肯回秦皇岛,坚持要当北漂。她当导游,姐夫开旅游车,做涉外旅游,条件已经相对不错了。但她住的那个半地下室还是让我印象深刻,窗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采光不太好。我姐那时怀着孩子,大家都很单纯,笑容很多,都热火朝天地努力挣钱,感觉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那时候北京天好蓝,早上一起出去吃豆腐脑,街上还有面的(di),就是北京的的士,面包车,最便宜的。离开北京时那个面的司机可热情了,一路上都在说开车的生活,那时候大家都情绪高涨,非常开心。夏天的大太阳晒着也觉得没什么,没有那么多物欲,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谈资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现在却常常离不开钱车房。
97年我只有3岁,那时我爸周末会带着我去跟他朋友们打台球,旁边有游戏厅,那年应该拳皇制霸了街机厅,里面有小伙子在抽烟打游戏,墙上贴着香港电影的海报。走在北京的路上没什么绿化,一股尘土味,但路上能听到非常响亮的蝉鸣。那时候家里的磁带有邓丽君也有beyond。我表哥会弹吉他,而我只会把磁带里的磁条扯出来。周末的时候,我妈把头发夹卷,带我去团结湖公园玩,不光有白鸭子船,也有大象滑梯。对我来说那是最好的年代,因为97年我被邻居家姐姐送了一整套机器猫的漫画书。一切都很洋气的感觉,那时候的洋气更像一种雄心,我们见识了好多好东西,还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去地球村里探险。
97年我上初三了,家在河北任丘,那一年京九线通车,路过我们家那儿,我一直觉得它能开到香港去。那时对香港的印象,用关键词来总结的话就是“一国两制”和“明星”。其实我那时候是抵制香港明星的,觉得俗,哈哈,那时候都追国产和美国的,窦唯,张楚,唐朝,迈克尔·杰克逊等等。我身边的人都是追港台,四大天王、古惑仔、张国荣、张信哲什么的。我没有因为追星志向不同而跟他们怼,我那时候很酷。
年我5岁,爸妈上班,奶奶带我。那时家在辽宁某村儿,每天自己或者跟小伙伴一起拿着小铁锹去沙堆里盖房子,或者去菜地里挖蚯蚓。初中以前基本没接触过互联网,不过也算很快乐。爸爸年轻时是个文艺青年,在初中教语文,小时候还没有小汽车,我爸就骑二八单车去上班。家里好多书,他喜欢看世界名著,最爱莎士比亚的,还买了个复读机自己读莎翁书里的对白,然后录下来。他喜欢穿西服,白衬衫,但总是松松垮垮的,因为瘦。而我妈喜欢读《妇女》,喜欢扎丝巾,几条丝巾就概括了她的穿衣精髓。感觉90年代到千禧年初一切都很好,那个年代人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机会,整个生活氛围都是朝气满满。而现在,丧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我现在在屋里吃着瓜,回忆小时候,觉得生活很神奇,20年,世界千变万化,觉得人好渺小又很具体。
年我3岁,那时家在河南漯河的小村子里,经常跟着大孩子去田里拾麦子,逮蚂蚱,路上还都是那种带梁的自行车,小孩子要斜着蹬,半圈半圈的骑。那时爸爸爱穿骚气花衬衫,梳三七分,是村里第一个有BB机的人,还因为养了很多兔子上了报纸。那年妈妈20岁,很漂亮,瘦瘦白白的,很女神,买的羊毛衫现在我穿也还时尚的不得了。转眼二十年,这个月的前二十天我一直在陪妈妈,她发福有白头发了,带她吃喝玩乐,怕她老。
90年代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爸爸16岁出门谋生活,回来后死缠烂打追我妈(他们是小学同学),那时家里没钱娶媳妇盖房子,我妈就直接跟我爸领证完成家了。然后俩人去平顶山做钢铁生意,攒了钱回村里开家具厂、养殖场。那个年代给底层的有头脑的人很多机会,赤手空拳也能撑起一个家。他们没有很多焦虑,总是气质昂扬,有情饮水饱。现在再回村子里,人们脸上愁苦多一点。
你的年发生过什么事?你的20年前发生过什么事?那时候看的电影听的歌,那时候陪在身边的人,现在你还偶尔会想起来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